一、什么是穆麟德转写?
穆麟德转写(Möllendorff Romanization),又称”穆麟德拼音“,是19世纪末由德国语言学家保罗·乔治·穆麟德(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)创立的满文拉丁转写系统,专门用于将满文(ᠮᠠᠨᠵᡠ ᡥᡝᡵᡤᡝᠨ)转写为拉丁字母。这一系统至今仍是国际满学界最通用的拉丁转写标准。
二、穆麟德其人及背景
保罗·乔治·穆麟德(1847-1901)是德国外交官、汉学家和语言学家,曾在中国海关任职,并精通满语、汉语等多门东亚语言。他对满文的研究促成了这一系统的诞生,目的是让西方学者能更便捷地学习和研究满文文献。
三、穆麟德转写的核心规则
1. 元音转写
满文字母 | 穆麟德转写 | 例词(满文 → 拉丁转写) |
---|---|---|
ᠠ | a | ᠠᠮᠪᠠ (amba) → amba(大) |
ᡝ | e | ᡝᡵᡤᡳ (ergi) → ergi(侧) |
ᠯ | i | ᠮᡳ᠌ᠨᡳ (mini) → mini(我的) |
ᠣ | o | ᡩᠣᠨᡤᡳ (dongji) → dongi(冬) |
ᡠ | u | ᡠᠴᡠᡵ (ucur) → ujur(时候) |
᠊ᡡ | ū | ᡩᠠᡥᡡ (dahū) → dahū(跟随) |
2. 辅音转写
- 特殊辅音标记(区别于汉语拼音):
- ᠴ → c(如 ᠴᠠᡳ [cai] → tea)
- ᡬ → g’(软腭音,类似英语 “girl” 中的 g)
- ᡭ → h’(更深喉音)
3. 音节连接与隔写
- 满文的音节在穆麟德体系中不加分隔符,直接连写:
- ᠮᠠᠨᠵᡠ → manju(满族)
- ᡥᡝ᠊ᠪᡝ → hebe(计议)
四、与其他转写体系的区别
1. 与汉语拼音的不同
穆麟德转写是为学术研究设计,而非汉语拼音的语言习惯,因此:
- 避免使用 “q”、”x”、”zh” 等汉语拼音字母,而是 c、k、j 等国际音标相近字母。
- 保留满语特有的喉音标记(如 h’、k’)。
2. 与ISO转写的对比
国际标准ISO 9(西里尔转写)也适用于满文,但:
- ISO 9更倾向于俄语学术传统(如用 č 代替 c),而穆麟德体系更符合英语习惯。
五、穆麟德转写的应用
1. 学术研究
- 《满文老档》《清实录》等文献的国际学术引用均采用穆麟德转写。
- 哈佛大学、莱顿大学等机构出版的满学研究著作均以此为标准。
2. 数字输入
- 穆麟德转写可用于计算机输入满文(如通过ManchuScript等输入法直接转换为满文)。
3. 语言教学
- 国内外满语课程(如锡伯语班)常以穆麟德转写辅助学习满文字母。
六、例文对照
满文原文:
ᠮᠠᠨᠵᡠ ᡤᡳᠰᡠᠨ ᡩᡝ ᠰᠠᡳ᠌ᠨ ᠨᠣᠣᡵᡳ ᠠᡴᡡ
穆麟德转写:
Manju gisun de sain noori akū
(直译:满语里没有“好湖”这个词)
七、结语
穆麟德转写体系是满文研究的重要工具,尽管随着时代发展,部分学者提出改进方案(如用 ts 代替 c),但穆氏体系仍占据主导地位。它不仅帮助西方学者理解满文,也为现代满语数字化和语言复兴提供了便利。
你对满文拉丁转写感兴趣吗?是否发现某些词按英语读会更像满语发音?欢迎讨论!
(参考文献:Möllendorff A Manchu Grammar, 《满语研究导论》)
附:常见转写对照表
满文 | 穆麟德 | 汉语拼音式 | 英语近似音 |
---|---|---|---|
ᠴᠠᡳ | cai | chai | “tsai” |
ᠵᡠᠯᡤᡝᠨ | julgen | zhulgen | “jul-gen” |
ᡤᡠᡵᡠᠨ | gurun | gurun | “goo-roon” |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